洪森持续曝光他信家族黑料两国在边境集结大军到底在争什么?,中国黑料网
当前,柬埔寨与泰国边境局势剑拔弩张,两国军队在争议地区对峙,紧张气氛弥漫。这场冲突的根源,并非近期事件的偶然爆发,而是深植于两国数百年的历史纠葛,尤其与高棉帝国的兴衰和殖民时代的边界划定密切相关。
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泰国总理佩通坦试图通过与柬埔寨首相洪森(她称其为“叔叔”)的私人电话沟通,私下解决边境争端。然而,洪森公开了这段通话录音,令佩通坦陷入国内政治困境,并激化了双边关系。此后,泰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,包括关闭边境检查站、切断能源供应,甚至指责柬埔寨是全球犯罪中心,意图打击柬埔寨的经济命脉。洪森则以威胁曝光他信(佩通坦之父)辱骂泰王的言论进行反击,局势进一步恶化。
要理解这场冲突的复杂性,必须追溯到公元8世纪末崛起的高棉帝国。彼时,高棉帝国版图扩张至今日泰国大部分地区,并修建了吴哥窟等大量标志性建筑,以及位于现今泰国境内的柏威夏寺、达莫安通寺和达格罗贝寺等寺庙。这些建筑不仅是高棉帝国的象征,也代表着高棉民族的文化认同,如同长城之于中华民族。
然而,到了15世纪,高棉帝国衰落,暹罗(泰国古称)崛起,逐渐控制了原属高棉帝国的领土,包括这些重要的宗教建筑。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后领土变迁的相对平和接受,柬埔寨与泰国的冲突却因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加剧。
1863年,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。泰国则凭借其灵活的外交手段,与多个西方列强建立均势关系,巧妙地避免被任何单一强国吞并,从而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。然而,为了避免战争,泰国也不得不割让部分周边领土。1907年,法国殖民当局依据自身绘制的地图划定泰柬边界,将柏威夏寺划入柬埔寨境内。泰国对此表示抗议,但无力反抗法国的强权,只能保留异议。
柏威夏寺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,它位于山脊线附近,易守难攻,控制该地便能掌控柬埔寨北部平原的制高点。二战期间,泰国曾短暂占领柏威夏寺,战后在盟军压力下归还,但泰国民族主义者的领土诉求从未消弭。
1962年,柬埔寨将柏威夏寺主权问题提交国际法院,但判决结果仅确认柬埔寨对柏威夏寺拥有所有权,并未明确划定双方边界,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伏笔。其他位于边境附近的古庙,如达莫安通寺和达格罗贝寺,也成为争议焦点。
2008年,柬埔寨申请柏威夏寺为世界遗产,引发泰国强烈抗议,导致双方爆发冲突。此后,两国关系时缓时紧,冲突不断。虽然国际法院多次裁决,但边界问题始终悬而未决。两国军队在争议地区长期对峙,加固工事,高度军事化,当地居民生活在持续的紧张与恐惧之中。
这些古寺庙对柬埔寨和泰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。对柬埔寨而言,它们代表着被“偷走”的历史遗产和殖民主义留下的伤痕;对泰国而言,它们象征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。这种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因素,使得双方都不愿轻易让步。
目前,尽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低,但边境冲突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。柬埔寨实力逊于泰国,而泰国尽管军事力量更强,但长期缺乏实战经验,一场全面战争将对泰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。 这场冲突的最终解决,需要双方超越历史恩怨,寻求长期的和平共处方案。